【日劇】《東京鐵塔》觀後感
3/25/2007
每個人看起來似乎都是獨個兒出生、獨個兒走過人生的路,但是,這些獨個兒的人們都一定有自己的家人,有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東西,還有媽媽。
──《東京鐵塔》
《東京鐵塔》,2006年冬季日劇,改篇自同名小說,下面還有一個小標題「我和媽媽,有時還有爸爸」。內容主要圍繞中川雅也(速水もこみち飾)離鄉到東京升學、就職、然後接媽媽中川榮子(倍賞美津子飾)到東京同住、至媽媽離世的十二年間的親子故事。以富士九月(日本富士電視台逢星期一晚上九時播放的電視劇,通常是強勢作品,維持高收視)來說,此日劇收視可謂慘淡,這樣的題材可能讓人覺得老生常談和老土,但我還是被劇中情節觸動,甚至落淚(包括感動的淚和傷心的淚)。
媽媽的付出
雅也滿懷希望地離開鄉下獨自到東京唸大學後,便如「甩繩馬騮」般,生活放任,揮霍無度。另一邊廂,鄉下的媽媽臉上掛著因兒子正努力在大學唸書而感到欣慰的笑容,努力地工作,辛辛苦苦地一個錢一個錢賺來寄給兒子……
像我們這生於衣食無憂的一代人,一直都是在不缺物質的環境下長大過來的,從來都覺得是理所當然,也沒想過在這種生活充裕的背後,父母付出了怎麼的代價才能帶給我們,我們往往忘了這種生活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接收了父母的金錢後便開始嫌父母煩,我們忘了關心和感恩。
媽媽的身邊
天下媽媽一樣煩,煩是因為媽媽事無大小也顯出過份的關心和熱心。家人是很奇怪的,不在身邊時會掛念,在身邊時又覺得麻煩,不懂珍惜。雅也與榮子同住時,總覺得她牢騷、老土、失禮自己,離鄉別井後才發覺就算是普普通通一頓家常便飯,或者是生病了家人替自己蓋被,也是奢侈。在香港出生長大的人大概無法體會那種為著生活要離開家鄉到大城市闖的人的這種矛盾的感受。
雅也畢業後在東京工作,與母親分隔兩地,後來雅也一時情感用事,叫媽媽搬到東京與他同住,雅也的勇氣令我超感動的說(因為與媽媽同住就沒有那麼自由了,同時對媽媽的責任也重了,所以是需要勇氣的。)事後雅也有點兒後悔,不過如果他沒有這樣做,相信會更後悔。人長大後離開父母似乎是必經的事,能選擇繼續待在父母身邊,也是幸福的。
媽媽的笑
榮子是一個熱情的媽媽,臉上常掛著笑容,尤其對著兒子,大概不想讓兒子擔心。正因為他的熱情,讓他得到了更多的兒女,一些同樣是離鄉別井的雅也的朋友們,亦視榮子為媽媽,每次眾人圍在一起食飯的時候特別熱鬧開心,令人好生感動。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關係卻要比親生的還要好,離鄉別井的眾人重新感受到家庭溫暖,亦因此而想起故鄉的媽媽,打一通電話說些關心的話、走一趟去化解親子間的誤會,其實只需少少的動作,便能把相隔異地的親子拉在一起。
媽媽的病
雅也求學期間,榮子患上咽癌,她因為想要跟兒子通電話而不肯完全切除患處,後來治好了這病,又讓她患上胃癌,化療太過辛苦,治療了一段日子後便放棄,倒數死亡。開始的時候覺得編劇很殘忍,想深一層,也不能怪編劇,人嘛,老了就是這樣,百病纏身,不是你治好了一個病,就能確保沒有其他病,這是現實,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但是,為甚麼上天要這樣殘忍呢?是的,真的很殘忍,看著至親生病,卻甚麼也做不到,既不能治好她的病,又無法分擔她痛苦,只能眼睜睜看著,很無力。
媽媽的死
子欲養而親不在,相信大家也聽過,也明白,只是行動上的問題而已。榮子去世後幾年,雅也在人來人往的東京街頭,唸著獨白:「雖然已經過了好幾年,但到現在我還是覺得很寂寞,總是想起媽媽的身影,再多和媽媽說話就好了,再多讓媽媽吃好吃的就好了,再多讓媽媽去各處旅行就好了,現在總是覺得後悔,明明是容易做到的事,為甚麼沒有做呢?」
《東京鐵塔》與我
記得剛來港讀書時,就像雅也第一次仰望東京鐵塔時那般雀躍,覺得未來無限大。喜歡這套日劇,是因為從故事中看到了自己,令離家求學的我產生共鳴。如此同時,我想起自己的父母,於是有幾次看完後隨即撥了通電話回家,有時我會想想是不是該回家了,只為著自己去闖蕩而至父母於不顧,真的很自私啊。說是要追尋自己的理想和幸福,但其實幸福一直在自己身邊,為甚麼我竟看不到呢?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