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利波特看作品靈魂與商業化
10/31/2007
呼,終於結束了!閤上《死神的聖物》最後一頁,象徵《哈利波特》之旅圓滿結束,我這個讀者七年來的追逐亦劃上句號。
記得當初邂逅的時候,這部小說還未出名,更莫說如現在這樣眾所周知。當時沒想過這部小說會舉世聞名,相信連作者也不曾想過。或者,正因為作者的動機純粹創作,才能造就《哈利波特》的精彩和成功。
從《哈利波特》中,我看到一個作家對作品靈魂的忠誠。
一部小說的架構在作者動筆前應已經策劃好,劇情如何安排、如何鋪陳是早成定局,所以作者J.K.Rowling早已揚言結局已經寫好。雖然作品在跨媒體效應下變得廣受歡迎,書籍電影電玩相關精品大賣,但商業化效應並不影響作者創作初衷,故事仍然按照預設路線發展,甚至當讀者們希望《哈利波特》系列能延續下去時,作者並沒有為賺錢而拖長故事,而是堅持原本架構,「只有七集」。
這種堅持是有其原因的。在小說創作的角度考量,這樣的堅持保持了故事本身的完整性。故事架構配合主題,想好最佳的編排再去動筆,把架構胡亂增長必會破壞故事本來的結構,只會越寫越糟,失去本意。堅持不改,是一個作家對其作品的交代,亦證明作家重視作品靈魂遠大於金錢;《哈利波特》打從一開始便不是走商業路線,商業化只是純粹意外,而作家能在作品商業化後,依然堅持作品的原來面目,實在令我欽佩不已。
成功的作品不是偶然,既能堅持創作風格又能高據於商業市場的作品少之又少。沒有靈魂的作品,商業化後只餘屍體;只有忠於作品的靈魂,創作才能活存在人們心中。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