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瀬戶內海|直島】藝遊直島 摩登老房子、南瓜與人潮
12/18/2013天氣晴朗,藍天碧海令人心曠神怡,正式展開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第一天行程──直島之旅。直島人口不足四千人,卻是瀨戶內海首屈一指的文化藝術之島,更被英國旅遊雜誌《Traveler》評選為「世界上最值得旅遊的七個文化名勝」。
從宇野港出發到直島,比從高松港出發方便,因為班次較多且船程較快,只需20分鐘便抵達。
由於在網上看過別人說要提早去買票和排隊拿整理券,否則即使買到票也上不到船,所以特地早點去到碼頭,但原來大船是不用拿整理券的。過程很順利,在碼頭等待時還觀賞了一班大嬸表演跳舞助興,一把年紀仍精力十足,閒著沒事幹的我,想像了一下她們年輕的模樣。

船隻十分大,分為三層:下層是專載車輛用的,若自駕遊的話可以連人帶車一同過海,夠方便吧。中層是室內艙位,可自由選位坐,十分闊落,還有電視看。上層甲板則可以吹海風,在無阻隔下感受瀨戶內海的怡人風光。

直島有兩個港口──宮浦港和本村港,宮浦是對外主要港口,我也在這裡下船。第一件事是先放行李,不料儲物櫃已全爆滿!幸好附近的店舖有寄存行李服務,安排尚算周到。
遊客數量比我預料多很多很多,萬萬想不到藝術祭竟吸引如此多國內外遊客到這個荒蕪老化的小島來!一開始還擔心小島會交通不便,但原來是我杞人憂天,這裡簡直是個成熟的旅遊區,巴士班次充足,且會加開班次疏導人流,道路指示明確,更有熱心和藹的服務人員指導遊客,據說他們都是為藝術祭擔當志工的島上居民,當地人都十分重視這次藝術祭。
宮浦港周邊
紅色大南瓜
直島觀賞的第一件藝術品是草間彌生的紅色大南瓜,就在宮浦港側,十分鮮豔奪目,在藍天碧海的映襯下更加顯眼,未下船已能遠遠望見,說它是直島的標誌也不為過。
I♥湯
宮浦港附近時髦的直島銭湯「I♥湯」,是可以入內浸溫泉的設施,外牆以不同的材質(包括木塊、瓷磚等)隨意拼貼,抬頭仔細一看更令我大驚,頂層有鋼筋外露,像房子忽然斷裂了一樣,一般來說應該會被列為危樓吧!但身邊的遊人好像沒發現似的,已無法想像這裡的本來面目,我對藝術家和建築師的完美拯救致敬。

南部沿海及美術館
先前往地中美術館,由宮浦港坐巴士到農協站下車再乘接駁巴士,因為大部分遊人的目的地都一樣,所以不用擔心不知怎樣去的問題。坐巴士繞了直島走了大半個圈,對直島有了基本的概念,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不過路很好走,就是「即使沒有巴士,走路也不成問題,但最好還是坐巴士」的程度,我想騎單車應該是最佳的選擇,我又繼續怨念自己為甚麼不會騎。
到達地中美術館時出現意外,由於要人流控制,所以採取發整理券分流的方式,我拿到的整理券是在兩個小時以後才能入場,要如何打發時間?重點是,要在末班船前趕回碼頭,所以要爭取時間。
決定走回接駁巴士站,剛才坐巴士時看到沿路有李禹煥美術館、黃色南瓜等景點,是個可步行的範圍。天氣很好,走起來很舒服,邊走邊眺望瀨戶內海的藍天碧海,很喜歡漫步於這種自然景色,望著海天一色、不同程度的蔚藍,連自己的心境都頓時變得澄明無雜念。


李禹煥美術館
設計十分簡約,灰白的牆身,牆的孔和線都在強調點線面關係,而事實上,裡面的藝術品都十分著重呈現點線面這三個幾何元素的關係。

Benesse House Museum
這座安藤忠雄所設計的美術館是我意料之外,裡面有很多富玩味的藝術品,個人更喜歡裝置藝術多於畫作。
最深刻的作品是Bruce Nauman的「100 Live and Die」,我凝視了這件作品很久很久,這大概已概括了人生會做的事,到底我們活著是為了甚麼?上面寫著的,我有多少是忽略了的呢?

▲100 Live and Die (source:Art21.org)
黃色大南瓜
又是草間彌生的作品,看來人氣甚高,很多人排隊要跟它拍照,我打算遠遠拍一張就好了,這時,熱心的服務人員大叔主動過來說要幫我拍照,還教我用手托著南瓜來拍,他對手掌的弧度十分有要求,好不容易才擺了一個他滿意的手勢,回想起來也滿好笑的。幫人拍照也如此認真,只有在日本遇過好幾次,十分感激。

大南瓜附近還有不少色彩繽紛的作品,充滿童趣,看起來讓人十分歡樂。

地中美術館
坐接駁巴士返回地中美術館,這座美術館也是安藤忠雄所設計,同樣是非常簡約(這裡的美術館都很簡約就是了)。其實我也不清楚等了這麼久到底裡面有甚麼看,只是覺得既然都來到了,就進去看看吧。
原來排隊進來後,還要繼續排隊觀賞部分作品,比較有名的作品應該是印象派畫家莫內的《睡蓮》(因為以前上堂聽過),但數到印象最深刻的是藝術家James Turrell的《Open Field》,利用光線和空間作素材,呈現出有別於平時的異樣空間體驗,我走進去時就感受到撲朔迷離的感覺……嗯,這個果然很難言喻。
本村地區
每個城市,都有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殘留著舊建築和老居民,如何重新帶動這些地區?還是將它們放棄不理?
本村地區的「家計劃」(Art House Project)是今趟直島之行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放眼望去,該區盡是傳統日式木製老舊房子,一如全世界的鄉下地方,年青一輩大多往大城市發展,留下老人家在這裡生活。

我覺得「家計劃」是個很神奇和偉大的想法,在藝術家的巧手戲法下,老民居頓時變成了時髦的藝術空間,成功活化舊區,更變成了旅遊景點,吸引駱驛不絕的遊人來訪。
老房子裡面或藏著富現代感的裝置藝術,或是色彩斑爛的藝術佈置,裡面和外面的違和感十分強烈,帶來視覺上的衝擊。情形就如一個拿著拐仗欄柵而行的老人家,忽然掏出智能手機在facebook打卡一樣。不親眼看見的話,很難能想像得到。
比方說Ando Museum,是一座超過百年歷史的傳統的木製房子,但裡面卻採用了富現代感的玻璃裝潢,這樣大膽的改造令人意外地深刻。又如Haisha・Dreaming Tongue/Bokkon-Nozoki,從前是牙醫診所兼住處,藝術家利用舊廢素材將它打造成風格強烈的房子,裡面牆壁是街頭塗鴉風格,可謂風馬牛不相及。

▲ Ando Museum

▲Haisha・Dreaming Tongue/Bokkon-Nozoki
本村比想像中小,可謂十步一藝術品。不過,遊人真的超多,很多地方都要排隊入內,有很多時自己只是抱著匆匆一瞥、到此一遊的心態去「收集蓋印」。巴士都逼爆,忽然覺得其實不用藝術祭來,反正作品大多是常駐的,平日來反而能更好的慢慢去欣賞呢。
黃昏,坐船到高松去,在船上看到了瀨戶內海迷人的夕陽美景,海和天被染成一片金黃,與白天看到的藍天碧海又是不一樣的感覺。

0 comments